網頁

2012/5/2

申請專利?以社會網絡分析法探討商業方法專利於半導體產業間之存在關係

撰文者: 李英揚  

專利對於一家企業而言,不僅是保護自我核心技術的法律傘,也是一種能力的象徵;一公司從單純的擁有技術能力一直發展到能夠用專利將此能力保護起來,通常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R&D開銷以及時間才能創造出來,因此專利的分析通常具有直接代表企業能力的象徵指標。

由於技術的開發,往往會建立在先前的技術上,因此技術的發展具有累積特性,所以我們可以由專利的引用關係與路徑上,尋覓出他們的發展軌跡,亦可從這樣的路徑尋找出公司與公司之間的技術關聯性。因此,針對這樣的分析角度,若以傳統的專利分析方法將難以全面的觀點探討專利引用的路徑與關係,因此當我們想要更全面的方式來探討專利與專利、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係時,若用社會網絡的分析方式,將可以用更宏觀、直接的觀點來了解企業在整個網絡中所扮演的地位及角色。

在美國專利資料庫中,也將專利的類別分為許多種;其中,美國於20003月頒佈了「自動化商業方法專利白皮書」,將今日所統稱之「商業方法專利」正名為「資料處理:財務、企業執行、管理或成本/價格決策」(DATA PROCESSING: FINANCIAL, BUSINESS PRACTICE, MANAGEMENT, OR COST/PRICE DETERMINATION)類之相關專利。

商業方法專利」盛行於電子商務領域之相關應用,且此類專利較特殊之處,在於此專利的申請讓企業能夠將基於某種技術上的運作流程用專利加以保護,換句話說,一般的專利往往僅強調某技術上的效能創新、功能上的創新或者不同以往的研發技術,常是強調在某個實體技術上的專利保護,但「商業方法專利」則是讓所謂的「商業模式」、「企業流程」也能用專利的方式保護此流程不被他人所使用。

「商業方法專利」較為有名的例子,為Amazon.com美國專利編號US5960411One-Click專利,此專利文件有一半以上皆以流程圖示表達,此類專利便是以上所提,乍看之下,會以為這樣的專利所保護的內容僅針對「運作流程」方面,事實上,雖然主要保護的對象仍然在於「運作流程」的部分,但卻需以某種技術為基礎,運作企業的某部分流程方可符合「商業方法專利」申請之條件。
Figure from: http://yaleisp.org 
「商業方法專利」在文獻的探討中,經常被視為「用科技驅動之創新因子」,而所謂的「創新」,在產業面的定義應該為何呢?經濟學家Schumpeter針對「創新」概念提出了一套學說;他認為,創新是一種將原本的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後所演變出的一種新的生產方式,而這樣的生產方式會帶領著企業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因此懂得創新的企業,將可以從新的營運模式中找到一個新的出口,而懂得不斷重新排列生產要素組合的企業,也將能夠因應環境變化而生存下來。

因此,所謂「用科技驅動之創新因子」,顧名思義,其所代表的是一種建立於科技基礎上的創新概念,用這樣的科技基礎驅使企業能夠用不同的生產要素排列出符合市場環境的組合,使得企業能夠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產生更高的利潤。

以往,探討此類專利的產業多為IT產業,但「商業方法專利」所跨足之產業非常廣,幾乎所有產業皆有企業申請此類專利,但企業必須考量的除了申請專利背後所需消耗的大量企業資源外,在專利申請後的文件公開卻容易讓競爭對手一目了然的得知此公司最新發展出來的技術與企業流程,雖說如此,卻仍然有許多的公司爭相申請此類專利,背後的原因又是如何呢?是因為申請了此類專利所帶來的保護作用大於被競爭對手模仿的風險呢?還是另有原因?基於這樣的動機,我們將探討對象鎖定在技術資本非常密集的半導體產業。

在半導體產業中,「商業方法專利」申請的不平均現象非常明顯,小規模的公司通常不會出現此類專利,但是大規模的公司申請的數量動輒幾十筆、幾百筆,這與先前的推測有些矛盾存在;若專利的公開真會讓對手模仿並迎頭趕上的話,為何這些在半導體產業中較大規模的公司反而擁有更多的「商業方法專利」呢?是否因為公司的規模到了一定程度便需要以「科技技術」的方法讓公司營運更為順暢且申請的公司對於這樣的技術可以確保短時間內不被輕易模仿?那申請「商業方法專利」對於這些公司的財務表現是否存在正向關係呢?這方面的議題,是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