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11/18

[論文研究]Expertise seeking: A review

文章名稱:Expertise seeking: A review
出        處: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50 (2014) 775–795

介紹:
本篇文獻擷取72篇與expertise seeking 相關的論文資料做分析,並以這些研究為基礎發展出Expertise seeking 因素間相互關聯framework

而本篇的目標在於:透過標記expertise seeking 分析個體尋找的pattern和影響因子,並找出是否有與我們一般不同的落差。


研究方法:
總共審查了7945篇文獻 → 擷取72篇來分析過程以及建構標準
論文選擇的五大標準:
1.納入expertise seeking 相關,並排除expertise retrieval
2.與人作來源的選擇相關的納入,合作/溝通/信息尋求排除
3.人員招募相關排除
4. 具實證的研究列入考量

5.英的論文列入考慮,排除書籍和社論書評
論文審查的四步驟
1.  檢視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IP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JASIST), and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JDOC) 這三份期刊,2000–2012這段期間產出的3170篇論文,並進一步篩選出初階的41論文
2. google scholar 以第一組關鍵字 expertise seekingexpert seeking people finding搭配第二組關鍵字 source selection找到→ 1780篇論文進而篩出合適的22篇論文
3. 從上兩部分得到的63篇論文文獻探討列出64篇適合的論文
4. 經由開會和討論挑出最終的72paper

Paper揀選過程的總覽

而依這72篇文獻建構出 Expertise seeking 因素間相互關聯framework()


並歸納出八種影響因素(包含一種阻礙)
1. Ranking of information sources
2. People versus documentary sources
3.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sources
4. Quality versus accessibility
5. Task-related factors
6. Seeker-related factors
7. Contextual factors
8. Barriers to expertise seeking

前三項與source 較為相關,而後五項與選擇過程較具相關性

1. Ranking of information sources:
(1) 人是重要的資訊來源- 18/191前五名都包含了一個或以上的人源
(2) 人源多樣化,最常使用到的人源為 一起工作的人或是附近一起工作的人他人包含了上司/下屬/技術人員/供應商/客戶
(3)突出的非人源資料來源:文獻資料和實驗19篇裡有18篇文獻資料在前五名中。
例外工程師 →實驗並沒有被許多人視為expertise seeking的一種資料來源
 (4) Agarwal et al. (2011)的學說中,參與者實際和認知使用的信息來源。除了online info 在實際使用中比認知,其他相同 → 實際使用與認知使用具相似
2. People versus documentary sources 
(1)以人做來源的比例:31%-83%
(2)以文件做來源的比例:9-65%
(3)人源和文獻的關係 :相輔相成
→ 個體在無法進行明確搜尋的情況下可能會透過文件去尋找專家或是透過專去尋找文件。
簡單的工作會尋求文件,而較複雜或是涉及過程/選擇/決策的個體傾向於選擇人源
→人特質有所影例如:性別。51%的女性理想的資料來源為人源而65%的男性則是文
3.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sources
(1)保持內部資訊的平衡,而少用外部資訊
(2)組織內的 norms, specialisations, and conceptual frameworks 讓組織內的訊息傳播更有效率。
(3)結果多樣化:因為information need的不同
4. Quality versus accessibility
(1)Lu and Yuan(2011) 早期accessibility有影響力,但質在最近的研究影響力有所提升 → 網路或數位資訊的影響
(2)Seeker 會檢視同事在公司內部的social network來衡量他們的信任指標:
→ 越高:被視為更值得信賴(對象也越易去接觸)
→ 低:低accessibility
5. Task-related factors
(1)的重要性resource使用頻率沒有直接影響,但是放大對品質需求上的影響
→ 隨著任務的重要性,resource選擇變得更依賴它們的品質
(2)當任務的模糊度越高,個體會越偏向人源的選擇
(3)當任務的不確定性越高,個體會越偏向於文件的選擇來輔助決策
(4)任務的複雜性往往提高與人協商的。 Agarwal人(2011
(5)任務的複雜性 →僅使用一些信息源,增加同齡人的使用的,但少使用上級,下級,以及外部顧問 Culnan (1983)
6. Seeker-related factors
(1)工作經驗較多的人,較少與他人進行諮詢或是翻閱文件
(新進員工的Expertise seeking比例較高)
(2)Seeker的性別對源選擇有所影響
→男性和在男性面向職業角色進行 expertise seeking 需更高的社會成本,因此較少要求幫助。李(2002
(3)在提問時,seeker 會有自己能力不如人的自卑感,尤其在需要發問多個問題的情況下,seeker 會感受,例如:緊張、對方是不是覺得我能力不好、等不舒服的情緒
7. Contextual factors
(1)Social capital 常做為此因素研究的framework
(2)Social tie 影響,ex: friendship
→ 個體會習慣與友好的對象溝通,在非必要的情況下個體會避免向有可能發生不愉快的同事尋求訊息
seeker 避免選擇競爭對手來做資訊尋求來源
Hansen (1999) 檢視組織內relationship與知識傳遞的關係
 → strong inter-unit ties 在複雜的知識傳遞過程中是更有效異的,而在較不複雜的知識傳遞過程則是weak inter-unit ties 比較有效益
8. Barriers
分做五類:
1.Context
2.Seeker
3.Source
4.Process
5.Task
Total31

結論: 
本篇review 72expertise-seeking papers 的相關文獻,發現:
1.人為重要的資訊來源,
2.個體選擇以人作為資訊來源時,會因為 Quality/accessibility/ task/ seeker/ contextual
這些因素而影響選擇。
3.work-group colleagues 其他 strong ties的人是人源中使用頻率最高的
4.Task –related factor 影響selection的其他因子的調節變數
5.Expertise seeking 的過程中不僅有理性因素(品質/可取得性) 也有非理性因素
(負面情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