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12/12

[論文研究] 朋友和朋友交易v.s.陌生人和陌生人交易


撰寫人:謝麗雯

       人們在市場中交易時,買家和賣家時常會經歷彼此議價的過程,直到雙方能接受的價格達到均衡,以產生最終的交易結果。如果從買家和賣家是否有網絡關係來探究其交易過程,那麼朋友與朋友間彼此交易以及陌生人與陌生人間彼此交易,其過程中所運用的交易邏輯及最終的交易結果會有什麼不同呢?有個研究為了探討以上問題,提出了一些假說,並設計了一個實驗,再從實驗結果蒐集到的數據去驗證假設是否正確。


此一研究設計的實驗如下,
基本資訊:
l   要求每位受測者攜帶一位朋友來,假若是在朋友與朋友間彼此交易的實驗階段,則這些受測者就和自己帶來的朋友進行交易;假若是在陌生人與陌生人間彼此交易的實驗階段,則這些受測者就和別人帶來的朋友進行交易。
l   每位受測者可得到基本受測費15美元,以及在實驗交易過程中所得到的額外獲利。
l   每位受測者會被隨機分配到一個角色:買家或賣家。
交易情境:
某受測者P (潛在買家)走在公寓的走廊上時,發現另一受測者S(潛在賣家)
的門外放了一盞全新的燈,而受測者S是在Pier 1此一店家特價時以55元美金買入這盞燈的,但是他發現這盞燈太小了,因此他還要找時間去Pier 1買一盞比較大的燈來替代這盞燈,而受測者P對這盞燈很有興趣,但是這盞燈現在已經沒特價了,所以如果這兩位受測者彼此能達成交易的話,雙方都能有些益處。
於是兩位受測者開始進行交易(“朋友與朋友間彼此交易陌生人與陌生
人間彼此交易”),交易過程中所使用的溝通媒介為隨機分配(面對面溝通、電話溝通或E-mail溝通)。在交易過程中,雙方可以很自由地溝通議價,直到交易時間結束,結束後雙方須各自把能夠接受的價格寫出來,交給第三方判定,若買方願意支付的價格大於賣方願意接受的價格,則此交易發生,而此一盞燈的價格即為”( 買方願意支付的價格+賣方願意接受的價格)/2”,若買方願意支付的價格小於賣方願意接受的價格,則此交易不會發生。
       接著,兩位受測者必須彼此協議出剛才的交易過程中,雙方所使用的交易邏輯交偏向哪一種類: “opening up”(雙方一開始就把能接受的底價講白,且雙方是處於完全信任對方的狀態) “working together”(雙方都很客氣,做出每一決策時,都很在意對方的心理感受是否舒服) “haggling”(雙方都只想極大化自己的利益,極盡所能剝削對方的獲利) 再來,每位受測者寫出他們在這場交易過程中,雙方的合作程度有多少,合作程度為1-7:1分表示雙方完全沒有合作;7分表示雙方合作無間。
        最後,便根據實驗所蒐集到的結果進行量化分析,驗證以下假設,而每一假設最後都是被數據支持的。
1.      若雙方的合作程度提升,則此交易達成協議的機率提高,且買賣雙方的獲利差距會降低。
2.      朋友與朋友間彼此交易的合作程度比陌生人與陌生人間彼此交易的合作程度還高。
3.      朋友與朋友間彼此交易會提升交易達成協議的機率,並降低買賣雙方的獲利差距。
4.      交易過程中所使用的溝通媒介(面對面溝通、電話溝通或E-mail溝通)在此扮演調節變數,「朋友與朋友間彼此交易會提升交易達成協議的機率,並降低買賣雙方的獲利差距」此一效應在雙方為面對面溝通交易時較不顯著。
5.      交易過程中雙方的合作程度在此扮演了中介變數,「朋友與朋友間彼此交易陌生人與陌生人間彼此交易」先影響了雙方的合作程度雙方的合作程度再進而影響此一交易的結果(雙方是否達成協議以及雙方獲利差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